首页 新闻资讯
从1.0到3.0,三代对讲机有何不同?

2023-02-08 11:02:16

1169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移动无线电通信产品问世。在近百年的应用发展中,从最初的庞大笨重、繁复操作,到如今的轻薄便携、简单易用;从特定行业、专业领域的特殊应用,到百业千行、生产生活领域的深入普及;从模拟到数字,再到实现软件定义功能的对讲机3.0时代,对讲机历经数代技术演变和产品更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迄今仍是各行业和领域重要的通信工具。

  族繁不及备载,一文无法尽述对讲百年史。今天,我们仅通过本文为您简要梳理对讲机发展历程中的三代产品演进之路,期望大家对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对讲机技术和代系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1.0时代

  模拟时代的落日余晖

  在漫长的百年发展史中,模拟时代占据了大半篇幅。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迄今也近一甲子。早期的手持对讲机采用电子管工艺,使用干电池串联来提供电子管工作时的高电压,不仅体型庞大,操作繁复,其发射功率、通话距离也十分有限。此后,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晶体管的应用逐渐成为主流,对讲机体型大幅缩小,功能结构趋近于老式“大哥大”。

  这段发展历程,也可以说是对讲机的上古史,由于其时对讲机的应用尚不普遍,仅有少数军警、重要能源工矿企业以及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有幸得以深入接触。如今,我们普遍认知中的对讲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得益于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民营企业的活跃,开始规模发展,也在真正意义上步入大众有直观感受、使用体验的1.0模拟时代。

  所谓模拟对讲,是将语音、信令以连续波方式调制到对讲机载频上,并经过放大等优化处理的一种通讯模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模拟对讲机都是市场的主流,直到2009年666号文件的颁布,“模转数”大幕正式拉开,模拟对讲机进入产品生命倒计时。目前,在全球市场,模拟对讲机凭借技术成熟、价格相对较低等优势,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用户具备一定吸引力,在市场销售中仍占据一部分比例,也正因为如此,为整个对讲机产业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奠定了庞大的用户基础。

  但模拟对讲机也存在着频谱利用率低、话音质量一般、保密性弱、业务功能单一、无数据化服务等不足之处,在数字化、智能化领衔的今天,模拟对讲机适用领域已大幅缩减。

  2.0时代

  数字时代的繁荣兴盛

  2006年前后,为了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对讲机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对专用对讲体制开始进行规划,随后工信部[2009]666号文件、YD/T 2790-2015《基于 FDMA 的专用数字对讲设备空中接口技术规范》以及GB/T 32659-2016《专用数字对讲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等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先后出炉,对讲机的数字时代盛大启幕。

  数字对讲,是指通过将语音信号数字化,以特定的数字编码方式和特定的基带调制形式,并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进行优化的数据化通讯模式。

  除了政策上的鼓励和推动,对讲机在行业市场的广泛和深入应用,也成为加速“模转数”进程的助力。从面向消费级市场的低成本对讲机,到面向公共安全和重大任务的专业移动通信系统,传统的模拟业务(多数仅为话音通信)很难再完全满足用户需求。应用场景的变化,带动了终端市场的转变,相较模拟对讲机,数字对讲机在话音质量、抗干扰能力、保密性、信道资源占用、数据传输能力上有着显著优势,能够满足用户更复杂业务的需求。

  3.0时代

  实现软件定义功能

  如果说,数字对讲机取代模拟对讲机成为市场主流,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新一代技术标准演进的必由之路。那么,由多模智能对讲机开启的3.0时代,便是在新的基石上再度突破,开辟了数字化对讲时代的全新赛道,在硬件全面升级的同时,融入软件功能应用,并置身不断演进的生态系统,帮助用户实现业务流程和终端的有机结合。

  站在用户的角度出发,他们不仅期望对讲机具备话音清晰、坚固可靠、操作便捷、长久续航等多项能力,他们还期望这笔保障高效和安全运营的通信资源投入,能够恰如其分的融入到整个业务流程,例如,在发生安全事件时,告警信息通过对讲机在工单中顺畅流转,保障各个部门统一行动,紧密协作。

  通过高效和可扩展的连接能力,与视频安全系统、传感器等进行协作,将关键业务的安全、安保和协作整合到单一工作流程,从而贯穿整个管理体系,使安全和效率始终在线,使2.0时代难以采集和应用的数据,在3.0时代真正发挥价值。

  从1.0到3.0

  1.0模拟时代也可称之为语音时代,它满足了用户对于最基础和迅捷的语音通信的低成本需求。

  2.0数字时代带来了技术标准更迭的全新成果,话音更清晰、数据传输能力得到改善、信息安全得以更充分的保护,面对专业场景更为从容,是当前对讲机终端市场的中坚力量。

  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对讲3.0时代,则将业务和终端的融合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契合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背景的同时,帮助用户在不断演进的任务关键型生态系统中,以可扩展的连接性,实现业务流程的高度协作。